鲁迅在1926年《故事新编》里谈到了中秋节,他提出“嫦娥为什么要偷吃不死药奔月”这样一个有趣的命题,并创作出一个“整容后”的嫦娥。在传统中秋节“嫦娥奔月”的故事中,西王母奖赏了射日英雄后羿不死药,却被嫦娥偷吃了,飞升月宫。关于嫦娥的“犯罪动机”,小道消息版本不少,有的认为嫦娥单纯是自己想成仙,事后内心谴责,面对媒体记者的追问,无言以对,才会有那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还有版本称,嫦娥偷不死药,完全是被逼的,后羿的徒弟逢蒙逼着嫦娥交出不死药,无奈之下,嫦娥才吞药飞升(此观点源自《淮南子》)。
然而实际上,嫦娥奔月恐没这么简单,不妨看看鲁迅是怎么说的。无论是《搜神记》还是《淮南子》,后羿都是百步穿杨、为民除害的大英雄,嫦娥呢,都是“薄薄施铅粉,盈盈挂绮罗”的仙子形象。而在鲁迅笔下,嫦娥和后羿的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后羿的射日壮举完成后,一切归于平淡,归于柴米油盐,后羿成了自怨自怜的末路英雄。后羿的末路正是源于他百步穿杨、弦无虚发的独特技艺,以至于“动物逐渐都被他射完了”,搞得最后只得吃“乌鸦杂酱面”。鲁迅文中写道“他于是回想当年的食物,熊是只吃四个掌,驼留峰,其余的就都赏给使女和家将们。后来大动物射完了,就吃野兔山鸡;射法又高强,要多少有多少。唉,他不觉叹息,我的箭法太巧妙了,竟射得遍地精光。那时谁料到只剩下乌鸦做菜……。后羿在垃圾堆边懒懒地下了马……他刚要跨进大门,低头看看挂在腰间的满壶的簇新的箭和网里的三匹乌老鸦和一匹射碎了的小麻雀,心里就非常踌蹰。”
我们再看被鲁迅“整容后”的嫦娥:“哼!嫦娥将柳眉一扬,忽然站起来,风似的往外走,嘴里咕噜着,又是乌鸦的炸酱面,又是乌鸦的炸酱面!你去问问去,谁家是一年到头只吃乌鸦肉的炸酱面的?我真不知道是走了什么运,竟嫁到这里来,整年的就吃乌鸦的炸酱面!”
听起来让人觉得无厘头的乌鸦的炸酱面,最后成了嫦娥偷药离去的导火索。在鲁迅文中,物质问题成了嫦娥和后羿的主要矛盾,除此之外,嫦娥对于平庸的后羿也早已心生不满。
后羿本是一个英雄,但在现实社会中,没有那么多太阳,也没有猛兽妖魔、封豕长蛇,这样的英雄就显得很平庸了。《吴越春秋》中记载,黄帝之后,楚地有个叫弧父的,箭法高超,所射无脱,他将自己的箭法传给了后羿,后羿又传给了逢蒙。这个逢蒙不是什么好东西,无论在《淮南子》还是鲁迅笔下,都是个欺师灭祖的家伙。在鲁迅文中,后羿向农村老婆子炫耀自己曾经射杀封豕长蛇,但老婆子却坚持说是逢蒙所射,后羿是个骗子,之后,后羿又被逢蒙陷害羞辱,明明应该是自带光环的英雄,却窝囊到这般田地,真是蛟龙失水,虎落平川啊。当后羿卸掉一身的疲惫、灰头土脸的回到家中,却发现嫦娥早已偷吃不死药飞升了。
古龙说,“美人迟暮,英雄末路,都是世上最无可奈何的悲哀。这种悲哀最令人同情,也最令人惋惜。” 本应是射日、射兽的箭,却变成了射野猪、射山鸡、射野兔,最后更是只能射乌鸦、麻雀了。嫦娥正是因为无法容忍这样的悲哀,这样的后羿,这样的生活,才偷吃不死药飞升月宫的。
鲁迅对中秋节是情有独钟的,他在《鲁迅日记》中写了20多次中秋。在1926年所写的“嫦娥奔月”这个故事中,鲁迅用了独特的角度交代了,嫦娥为什么要偷吃不死药奔月。实际上,鲁迅想要表达的正是他对人生价值观、当时社会的物质化及拜金主义等等的思考,嫦娥因无法容忍贫穷的生活,无法容忍平庸的后羿,才选择离开,即使在当今社会,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中秋节嫦娥奔月的故事留给了后世无限的遐想,在此,笔者问一句,不知读者心中的嫦娥是怎样的呢?